人物
时段
朝代
“释玄奘”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译经僧众书 唐 · 柳宣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八
昔能仁示现王宫。假殁双树。
微言既畅。至理亦宏。
刹土蒙摄受之恩。怀生沾昭苏之惠。
自佛树西荫。塔影东临。
汉魏实为滥觞。符姚盛其风采。
自是名僧间出。贤达连镳。
慧日长悬。法轮恒驭。
开凿之功。始自腾显。
宏阐之力。仍资什安。
别有单开远罗浮。图澄近视赵魏。
粗言圭角。未可缕陈。
莫不谈空有于一乘。论苦集于四谛。
假铨明有。终未离于有为。
息言明道。方契證于凝寂。
犹执元以求元。是元非元。
理因元以忘元。或是元义。
虽冥会幽途。事理绝于言象。
然摄生归寂。终藉筌谛。
亦既立言。是非锋起。
如彼战争。干戈竞发。
负者屏气。胜者先鸣。
故尚降魔。制诸外道。
自非辩才无畏。答难有方。
则物辈喧张。我等耻辱。
是故专心适道。一意总持。
建立法幢。祇植法鼓。
旗鼓既正。则敌者残摧。
法轮既转。能威不伏。
若使望风旗靡。对难含胶。
而能阐宏三宝。无有是处。
尚药吕奉御。入空有之门。
驰正见之路。闻持拟于昔贤。
洞微侔于往哲。其辞辩。
其义明。其德真
其行著。已沐八解之流。
又悟七觉之分。影响成教。
若净名之诣庵园。闻道必求。
波崙之归无竭。意在宏宣佛教。
立破因明之疏。若其是也。
必须然其所长。如其非也。
理合指其所短。今见僧徒云集。
并是采石他山。朝野俱闻吕君请益。
莫不测听泻水。皆望荡涤悼悔之源。
销屏疑忿之聚。有太史令李淳风者。
闻而进曰。仆心怀正路。
行属归依。以实慧为大觉元躯。
无为是调御法体。然皎日丽天。
实助上元运用。贤僧阐法。
实裨天师妙道。是所信受。
是所安心。但不敢以黄叶为金。
山鸡成凤。南郭滥吹。
淄渑混流耳。或有异议。
岂仆心哉。岂仆心哉。
然鹤林已后。岁将二千。
正法既萎。末法初践。
元理郁而不彰。觉道浸将湮落。
奘法师头陀法界。远达迦维。
目击道树金流。仍睹七处八会。
毗城鹫岭。身入彼邦。
娑罗宝阶。仍验虚实。
至于历览王舍檀特恒河。如斯等辈。
未易具言也。加之西域名僧。
莫不面论波若。东国疑义。
悉皆质之彼师。毗尼之藏。
既奉持而不舍。毗昙明义
亦洞观而为常。苏柘路既得之于声明。
耨多罗亦剖断于疑滞。法无大小。
莫不韫之胸怀。理无深浅。
悉能决之敏虑。故三藏之名。
在震旦之所推定。摩诃之号。
乃罗卫之所共称。名实之际。
何可称道。然吕君学识该博。
义理精通。言行枢机。
是所详悉。至于陀罗佛法。
禀自生知。无碍辩才。
宁由伏习。但以因明义隐。
所说不同。触象各得其形。
共器饭有异色。吕君既已执情道俗。
企望指定。秋霜已降。
侧听钟鸣。法云既敷。
雷震希发。但龙象蹴蹋。
非驴所堪。犹缁服壸奥。
白衣不践。脱如龙种抗设。
无垢释疑。则苾刍悉昙。
亦优婆能尽。辄附微志。
请不为烦。若有滞疑。
望咨三藏裁决。以所承禀。
传示四众。则正道克昌。
覆障永绝。绍隆三宝。
其在兹乎。过此已往。
非复所悉。弟子宣白。
荐考君忏大藏经疏 宋 · 葛立方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三八
如来四十九年,慈每兴于五浊;
《大藏》五千馀卷,法备演于三乘。
惟炎汉初译于摩腾,洎大唐广翻于玄奘道宏震旦,教接迦惟,釐为经律论之文,大灭贪瞋痴之毒。
魔军败北,信士指南,皎如暗世之镫明,济若巨川之船筏。
某缠哀陟岵,归命世雄,爰亲阅于琅函,若面承于金口,愿凭妙刹,式荐尊灵。
先考特进伏愿绝邪见之稠林,离三有之窟宅,蠲除业障、报障、烦恼障,安住业根、信根、精进根。
睹史天中,速觐九廊之院;
安养国内,坐临七宝之池!
按:《归愚集》补遗。又见《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宋刻本卷七二、四库本卷八二。
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 唐 · 李宏庆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
吏部李侍郎乂碣文。法师以皇唐永淳元年仲冬壬寅日。卒于慈恩寺翻译院。有生五十一岁也。后十日。陪葬于樊川元奘法师塔。亦起塔焉。塔有院。太和二年二月五日。异时门人安国寺三教大德赐紫法师义林。见先师旧塔摧。遂唱其首。率东西街僧之右者。奏发旧塔。起新塔。功未半而疾作。会其徒千人。尽出常所服玩。洎向来箕敛金帛。命高足僧令检。俾卒其事。明年七月十三日。令检奉行师言。启其故塔得全躯。依西国法焚而瘗之。其上起塔焉。又明年十月。赍行状请宏庆撰其铭。予熟闻师之本末。不能牢让。师姓尉迟。讳基字宏道。其先朔州人。累世以功名致爵禄。先考宗。松州都督。伯父鄂国公。国初有勋力。宏道身长六尺五寸。性敏悟。能属文。尤善于句读。凡经史皆一览无遗。三藏法师元奘者。多闻第一。见宏道颇加竦敬。曰。若得斯人传授释教。则流行不竭矣。因请于鄂公鄂公感其言。奏报天子许之。时年一十七。既脱儒服。披缁衣。伏膺奘公。未几而冰寒于水矣。以师先有儒学词藻。诏讲译佛经论卅馀部。草疏义一百本。大行于时。谓之慈恩疏。其馀崇饰佛像。日持经戒。瑞光感应者。不可胜数。嗟乎宏道。其家世在朔漠。宜以茹毛饮血斗争煞戮背义妄信为事。今慕浮屠教苦节。希圣深入其奥。与夫鄂公佐圣立国。功成身退。出于其类。为一代贤人。实禀间气。习俗不能染也明矣。退为铭曰。
佳城之南兮面南山。元奘法师兮葬其间。
基公既殁兮陪其后。甲子一百兮四十九。
碣文移入兮本寺中。昙景取信兮田舍翁
义林高足兮曰令检。亲承师言兮精诚感。
试具畚锸兮发元堂。全身不朽兮满异香。
铭志分明兮是宏道。齿白骨鲜兮无销耗。
瑞云甘雨兮昼濛濛。神祇悉窣兮罗寿宫。
依教茶毗兮得舍利。金瓶盛之兮埋厚地。
建塔其上兮高巍巍。铭勒贞石兮无愧辞。
深谷为岸兮田为瀛。此道寂然兮感则灵。
游玉华山记 北宋 · 盛南仲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
予幼读杜子美玉华宫》诗,爱其讽刺深切。
元祐辛未,得麾中部,所谓玉华宫者,在州之西南穷山之中。
览州经山图,疑未能尽状其形势。
一日王微之行县镇,说玉华遗事,将往观焉。
微之亦善丹青事,因别续草木,而又得张岷所述《游宫记》。
考其旧图,曾不彷佛。
微之凡三往,尽得其形容,别作绢本,今置于州通济亭。
好事者视其图,不游山而知玉华之为胜境也。
予既解组东归,夜宿玉华,微之又来送别,得以穷视。
其间瞰谷、驻銮崖,视野火坑,观其飞流喷布,岩谷深险,有寒泉,地无大暑,真野人所蟠之地也。
诗所谓遗构石马,今不复有,但十八存焉。
唐文皇平定宇宙,偏师一出,则擒王灭国如翻手焉。
贞观之治,几于三代,所不足者,万岁寿耳。
一日伐高昌,得婆罗门,合不死药,服之无验,而有内热之疾,以至厌九重之居,常避暑于空山,作为离宫。
屈指无百年,而遗迹殆尽。
高宗之世,赐玄奘翻译,而后为浮屠居矣。
使后世英魂,不得传真于玉华之中,可哀也已。
子美诗且曰,「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其伤之意深乎哉!
按:《名山胜概记》卷三七,明刻本。又见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各地一○四二一,《古今游名山记》卷七,《雍大记》卷三七,《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五四九。
翻译名义序绍兴二十七年 宋 · 周敦颐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吴都法乘》卷一四、《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五、《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二八
余阅《大藏》,尝有意效《崇文总目》,撮取诸经要义,以为《内典总目》。
见诸经中每用梵语,必搜检经教具所译音义,表而出之,别为一编。
然未及竟,而显亲深老示余平江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所编《翻译名义》。
余一见而喜曰:「是余意也。
他日《总目》成,《别录》可置矣」。
已而过平江遂来见,愿求叙引。
余谓此书不惟有功于读佛经者,亦可护谤法人意根。
唐奘法师论五种不翻:一、秘密故,知陀罗尼。
二、舍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
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实无此木。
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而七迷之作乃谓释迦牟尼,此名能仁。
能仁之义,位卑周孔。
阿耨菩提,名正遍知。
此土老子之教,先有无上正真之道,无以为异。
菩提若埵名大道心众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
夫三宝尊称,译人存其本名,而肆为谤毁之言。
使见此书,将无所容其喙矣。
然佛法入中国,经论日以加多。
晋道安法师唐智升,作为目录图经盖十馀家。
今《大藏》诸经,犹以升法师《开元释教录》为准。
后人但增《宗鉴录》、《法苑珠林》于下藏之外。
如四卷《金光明经》、《摩诃衍论》及此土《證道歌》,尚多有不入藏者。
我国家尝命宰辅为译经润文使,所以流通佛法至矣,特未有一人继升之后。
翻译久远,流传散亡,真赝相乘,无所考据,可重叹也。
虽老矣,尚勉之哉!
绍兴丁丑重午日序。
按:《翻译名义集》卷首,四部丛刊本。